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京城小学铸就武术梦 功夫少年如此炼成
新华社记者周欣
连日来的高温,没有孩子们习武的热情高。端午节的三天假期,也没有阻挡孩子们每日一练的勤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武术练功房,武术社团的孩子们挥汗如雨:上午9至12点一年级训练,下午2至5点二至六年级训练。
这已经成为铁打不动的时间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他们都这样度过,上学时则利用课前、午休和放学后习练。
13年来,一批批孩子从“小白”成长为功夫少年,多次获得北京市、全国中小学生各类武术比赛个人和团体冠军。
功夫少年是怎样炼成的?
(小标题)高菲——“会魔法的武术老师”
从业余体校到北京武术队专业运动员,从首都体育学院再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高菲自从到双榆树第一小学工作以来,一心一意在校园内推广普及武术。最初她试探性地带领寄宿班学生练习武术,在学校展演时一鸣惊人,后来她开设武术社团,经过体系化的分级教学和梯队建设,逐渐形成校园一大特色。
高菲最骄傲的是全校1600多名学生都会武术操;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周上一节武术课,练习武术自编操、武术器械操和武术基本功操;每一届新生入学,会有数百名孩子报名参加武术社团……
高菲仿佛会“魔法”,让原本内向腼腆的孩子充满自信。被大家称之为“小燕子”的李怡然说:“高老师说话简洁明了,对动作细节(要求)非常严谨。我本来性格很内向,但是练习武术后越来越自信开朗,参加了很多比赛和表演。”
8岁的吕寿霆习武一年多,学会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动作”,新学的初级枪术还在北京市比赛中拿到名次。“我想把所有的剑术都学了。”小家伙的目标很明确。
作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太极拳世界冠军柴云龙在观看孩子们训练后感叹:“我从来没有想到京城有这样的小学武术社团和久久为功的武术老师,孩子们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对武术的理解和热爱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小标题)家校联动铸武魂 传承文化育新人
学校的武术练功房今年新装修后铺上了符合中国武术协会标准的专用训练地垫,在练功房的一面墙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冠军奖杯。
“我们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冠军奖杯,现在摆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仅高菲带出来的全国冠军就有上百个。对于一所小学来讲,我们的体育老师全身心投入,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令人骄傲和敬佩。”双榆树一小校长关红说。
“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专业运动员,只是希望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武术和京剧、音乐剧、舞蹈、合唱、航模等项目,帮助孩子们锤炼意志、增强体质,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关红说。
武术社团的训练在非上课时间对家长开放,家长的陪伴和支持让孩子劲头十足。班主任薛墨是语文老师、年级组长,也是武术社团孩子的家长。她说:“练功占用了大量时间,但孩子们学会了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和练功。每一个练武术的孩子身上都有一股精气神,生活和学习状态以及做人做事都是高品质。”
“习千年国粹,育文化新人,我希望自己以工匠精神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武术。”高菲说。
柴云龙注意到孩子们在练功时会配有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古文,他感慨说:“少年筑梦,强国有我。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关红说:“我们会大力推广武术,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新时代的新少年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愿每一朵生命之花多彩绽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