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
在高通胀、激进加息、经济增速放缓、地缘风险、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下,2022年全球市场愁云惨淡。
美股三大股指均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年度百分比跌幅,道指去年累计下跌8.78%,标普500指数下跌19.44%,纳指更是暴跌33.10%。A股方面,上证指数全年下跌15.13%,深证成指累计下跌25.85%,创业板指下跌29.37%。
(相关资料图)
但新的一年也在孕育新的希望,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从全球来看,2022年重新开放对于东南亚景气度产生的助力已释放完毕,展望2023年,欧美经济面临衰退风险,而中国经济将迎来周期性复苏,将吸引全球投资人的目光。
(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牵动人心,刘鸣镝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会经历调整,但预计较难出现大幅调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家庭储蓄增加了30万亿元,如果房价下降,预计改善性需求会得到提振。预计2023年房价将继续调整,料到2024年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未来一年哪些领域存在投资机遇?刘鸣镝分享了四个主题:第一是消费的恢复;第二是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第三,尽管地产和金融板块都在经历调整,但有一些金融行业、地产行业的企业会胜出;第四,进口替代机遇下可关注创新能力比较强、估值又相对合理的中型企业股票,内地有一些子行业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都在提高。
21世纪:动荡的2022年告一段落,回首过去一年,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
刘鸣镝 :可能之前市场对于地缘风险的关注度较低,但如今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2022年应该是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投资关键因素的“元年”。
地缘风险是可以让投资归零的,之前海外投资人并非没有跟踪地缘风险,而是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2022年俄乌冲突以后,一些国际基金所持有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仓位归零,因此2022年大家都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对待地缘风险,这对全球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风险。该风险今后会怎么发展演化,还是得打个问号。
相对地缘风险而言,疫情和货币政策收紧是相对可预测的。海外疫情在2022年年初已基本回归正常,另外美联储加息也是有其规律的,通胀水平较高时需要提高利率,加息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加息步伐也因此会放慢,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我看来最大的风险是地缘因素。
2022年亚太地区的最佳行情出现在印度和东南亚股市,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市场没有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到了9月份以后,投资者卖出一些中国台湾地区的股票,而买入韩国股票,主因就是前者的地缘政治风险高于后者。
那么投资人应如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规避的方式是保持低头寸,而且是提前保持低头寸,需要尽力避免资产归零。
21世纪:2022年全球主要股指普遍遭遇滑铁卢,新的一年,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对股市来说意味着什么?中长期来看会带来哪些机遇?
刘鸣镝 :2022年MSCI中国指数从年初的80
多一路下跌,10月下旬更是跌破了50,调整的幅度和深度都远超预期。MSCI中国指数的远期12个月市盈率一般而言不会低于8.5倍,但在2022年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8倍的水平。
不过,眼下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将带来周期性复苏,这将利好股市,上市公司收入将得到提高,消费也会得到提振,具体而言将利好价值股、中小盘股、贝塔波动性比较高的股票,我们看好一些创业板的股票,韧性比较高的股票。
从全球来看,2022年重新开放对于东南亚景气度产生的助力已释放完毕,展望2023年,欧美经济面临衰退风险,而中国经济将迎来周期性复苏,将吸引全球投资人的目光。
我们认为MSCI中国指数已完成超调和纠偏的过程,下一步的恢复要看消费、地产、基建等经济数据,预计到二季度形势将更为明朗。
21世纪:中概股近期表现有所回暖,如何看待这一波反弹?未来还有上涨空间吗?
刘鸣镝 :中概股之前被大幅超卖,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年度总结还未出炉前,有不少海外投资人担忧中概股的退市风险。2022年下半年市场一度担忧中概股会更快退市,因为当时美国提出了一个加速退市的法案,而最新的年度总结则表明今后三年没有退市风险。相对于一些重新开放概念的股票,中概股的反弹幅度并不是很大,因此料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21世纪:作为中国经济的关键力量,近期房地产市场暖风频吹,在一系列稳地产措施出炉后,您对未来前景怎么看?背后蕴含哪些机遇?
刘鸣镝 :近十年我做过数次的中国楼市全面分析,在2012年我把城乡房屋销售的数据做了全面梳理,得出的结论是房价并不高,当时对此结论有些惊讶;但就纵观全球而言,一线城市房价偏高是普遍现象。
2016年、2017年我们的分析预计,由于人口结构的问题,料房价将在2017到2018年见顶,因为20岁-59岁的人口的购房能力最高,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开始减少,那么需求就会随之走弱,由此可预见房价的见顶趋势。
2022年8月我们又再次做了相关分析,这次的角度是将中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房产价值大致合理。房产价值和GDP之比大致合理,具体来看,两者之比在2014年开始超过2倍,2020年达到了2.5倍,现在应该在2.3-2.4倍左右,可以看出这个比率在2015年-2020年期间就见顶了,目前已经开始下行。日本的见顶则是出现在1972年-1992年,房产价值和GDP之比为2-3倍,到二十年后该水平在2倍以上,日本的顶部在3倍,中国的见顶水平为2.5倍。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大家关注,1989年12月日本股市见顶,这发生在楼市见顶前的两年,当时日本股市的远期12个月市盈率是48.8倍,如此高的估值水平在A股则从未出现过。A股估值近期的高点是2021年初的18.5倍。尽管中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整体估值而言,中国应该没有股市泡沫。
我们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会经历调整,但较难出现大幅调整,我们认为2022-2023年是较好的时间窗口。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家庭储蓄增加了30万亿元,如果存量的二手房在一定区间内降价,改善性需求就会得到提振,改善性需求的资金量会比首次购房的资金量要大;如果二手房和新房价格都有一定的下调,改善性住房能够处在一个合理的价位,这部分购买力可以消化一些存量,整体房产价值和GDP之比距离2倍更为接近,则这个市场的状态就更为稳定。我们的判断是,2023年房价还会继续调整,料到2024年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21世纪:美联储激进加息潮基本结束,接下来会温和加息,2023年加息几次后会暂停加息,乃至逐步考虑降息。美联储转向对A股可能会有哪些影响?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通胀暂时比较温和,货币政策也相对宽松,这会对投资产生哪些影响?
刘鸣镝 :就美联储转向对A股的影响而言,如果美联储开始降息,那么对全球风险资产都会有一个提振作用,但就目前看来,较难判断具体的时间点。我们预计本轮美联储加息基本将在今年一季度结束,降息可能要到2024年,202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高。一般而言,美联储的沟通较为明确,如果要做政策转向,会提前与市场进行反复沟通。摩根大通的判断是,未来半年美国面临20%的衰退可能性,如果经济形势比大家预期的好,那么2023年下半年美联储甚至有可能重启加息。所以就目前看来,美联储的加息路径仍存不确定性,需要看到更多的经济数据才能进行判断。
中国的通胀水平暂时比较温和,通胀前景预计在重新开放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大的关注。随着中国迎来周期性复苏,原材料和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上涨。我们对中国的内需是相当看好的,中国家庭总共只有39万亿的按揭贷款,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家庭储蓄增加了30万亿元。此外,我们对2023年中国出口的看法是比较保守的,因为欧美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
21世纪:您在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到2023年底,MSCI中国指数有10%的上涨潜力,2023年底的每股收益普遍增长14%。您对新的一年有哪些展望?2023年可关注哪些投资主题?
刘鸣镝 :2022年给市场的教训是,估值的变化区间可以是非常大的。对于MSCI中国指数的表现,2023年我们给出的比较保守的中性情境目标位是66,对应的远期12个月市盈率为10倍,最为乐观的情境的目标位为80,对应的远期12个月市盈率为11.8倍。这里的差别就是估值,如果中美关系趋向稳定,是有可能出现乐观情境的,但如果受到很多其他的地缘因素的影响,那么估值未必有10倍,甚至有可能是8倍。
关于投资主题,我们有四个主题跟大家分享:第一是消费的恢复;第二是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第三,尽管地产和金融板块都在经历调整,但有一些金融行业、地产行业的企业会胜出;第四,进口替代机遇下可关注创新能力比较强、估值又相对合理的中型企业股票,内地有一些子行业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都在提高。这四个主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1世纪:告别动荡的2022年,2023年需要警惕哪些新风险?您最想对投资者说什么?
刘鸣镝 :2023年亚太地区需要关注信用风险和宏观风险,这是我们觉得需要警惕的。从全球的利率环境来看,预计2023年的利率水平并不会开始下调,会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继续量化紧缩,因此美元的流动性仍然偏紧。投资人需要坚持以合理价位去投资专业、健康、可持续的企业,在不同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这样的企业往往会在最后时刻胜出。我们想和投资人说,最坏的时刻可能是最好的时刻,同时最好的时刻也可能是最坏的时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